甲醛对人体健康的风险
甲醛对人体健康存在多方面风险,具体如下:
呼吸系统损伤:甲醛会刺激呼吸道黏膜,引起咳嗽、气喘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长期暴露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等疾病,还可能诱发哮喘发作。
免疫系统破坏:干扰免疫功能,使身体抵抗力下降,容易感染疾病,增加患感冒、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风险,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,加重过敏症状,甚至引发过敏性休克。
神经系统影响:可能引起头痛、头晕、乏力、记忆力减退等症状,高浓度甲醛还可能导致神经细胞受损,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功能,增加患抑郁症、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,孕妇接触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,导致胎儿畸形或智力低下。
致敏作用:是常见过敏原,可引起皮肤瘙痒、红肿、荨麻疹等皮肤症状,严重者可能出现过敏性哮喘、过敏性紫癜等全身性过敏反应。
致癌风险: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致癌物质之一,长期接触可能增加鼻咽癌、白血病、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率。
其他危害:对眼睛、鼻腔和喉咙有较强刺激作用,容易引起流泪、鼻塞、打喷嚏、喉咙疼痛等症状,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甲醛,还可能导致眼部干涩、刺痛、视力模糊,以及鼻腔和喉咙黏膜充血、水肿;对皮肤系统也有危害,与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红肿、溃疡、坏死等皮损症状;还可造成人体体重下降、脱发、食欲不振、浑身乏力等不适。
防护甲醛污染的方法
为防护甲醛污染,可采取以下措施:
源头控制:
选择环保材料,如环保涂料、环保板材等,减少甲醛释放源。
购买低甲醛家具,优先选择实木家具或环保板材家具,新购买的家具应先放在通风处一段时间,让甲醛等有害物质充分挥发后再使用。
签订环保装修合同,要求施工方竣工后提供加盖CMA章的室内环境检测报告。
保持通风:经常开窗通风,让室内外空气交换,能有效降低甲醛浓度。新房装修后,应开窗通风一段时间,让室内外空气形成对流,加速甲醛的挥发。在日常生活中,也应保持定期开窗通风的习惯,特别是在使用空调或暖气时,更要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。如果室内通风效果不好,可以使用大风扇对着窗户口吹,增强室内空气流通。
使用吸附材料:活性炭、硅藻泥等具有吸附甲醛的作用,可以放置在室内。但需注意活性炭有饱和值,建议5到7天更换一次。
种植绿植:许多植物如吊兰、绿萝、芦荟、仙人掌等,对甲醛有一定的吸收能力,但植物对甲醛的吸收在整个净化过程中仅起辅助作用。
使用空气净化设备:
选择具有甲醛过滤功能的空气净化器,能够去除空气中的甲醛和其他有害物质。
新风系统可以持续引入新鲜空气,排出室内污染空气,有效降低甲醛浓度。
其他辅助方法:
光触媒治理:光触媒可以分解甲醛等有害物质,将其喷洒在墙壁、家具等表面,能有效降低甲醛浓度。
高温高湿促进释放:甲醛的释放速度与温度和湿度有关,可以通过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来促进甲醛释放,然后通过通风将其排出。
日常用品处理:新书、毛绒玩具等可在阳光下暴晒2到3天,加快其所含甲醛的释放速度。
个人防护:
对于儿童、孕妇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,应尽量减少在甲醛超标环境中的暴露时间。
在必要时可以佩戴防护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来减少甲醛的吸入。
定期检测:借助专业检测设备或机构,了解室内甲醛含量,以便及时采取措施。